引用:「iPhone 13開賣,大立光股價卻頻破底。高盛證券指出,這反映國際投資人對大立光前景缺乏信心,特別是市場競爭加劇及手機升級的長期趨勢不樂觀,保守看大立光(3008)獲利衰退到 2023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低探127元,目標價砍到接近「一字頭」的 2,055元,改寫外資圈最悲觀的預測。
高盛近年對大立光看法保守,評等持續給「賣出」,和美銀證券的「減碼」並列少數喊賣的外資。近期高盛原給的 2,404元目標價,已經被賣壓摜破,高盛認為這顯示市場看法更悲觀,進一步下修財測。」
關於高盛繼續調降大立光目標價,部分媒體和股市財經粉專將大立光營收持續下滑說成是因為「軟體取代硬體」導致,我認為這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論述。
目前旗艦手機「高階」鏡頭的需求仍在,硬體升級(感光元件 or 鏡頭質量)和軟體升級(演算法)則是不斷演進,從結果回推很容易產生錯誤推論~
初步分析:
首先關於硬體升級,近幾年多半是利用潛望鏡頭(增加光學鏡頭變焦空間)或是廣角和長焦分開來達成(Telephoto, Ultra-wide, Wide/Basic),兩者的結果都是增加更多plastic lens需求,營收動能上升。這一年多則是朝液態鏡頭發展,透過電壓變化,讓鏡頭內的電解液擠壓油滴來模擬類似眼睛水晶體變焦時的方式。(e.g., 小米 Mix fold)
至於軟體升級則是透過演算法,例如(1)透過多張疊圖來降低夜景雜訊或是合成HDR效果,(2)搭配OIS和更大畫素來進行實時(演算法)裁切,以達成行進間拍攝的防抖效果,(3)導入AI辨識,搭配PDAF和TOF讓拍攝對焦更快更準虛化更美,且照片色彩能因應辨識場景進行變化。
結論:
我認為部分媒體和股市財經粉專將大立光營收下降說成是因為「軟體取代硬體」,是似是而非的說法,我覺得較為正確論述應該是:
1. 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因為蘋果扶持第二客戶策略),且維持市占不易(華為因中美貿易戰而在5G手機上近乎陣亡)。(e.g., 玉晶光、舜宇)
2. 新興市場中階手機銷量增加,但非大立光戰場。(e.g., 印度、印尼)
3. 硬體升級紅利已於前幾年兌現(multiple lenses & from 4P to 6P~9P),要增加更多鏡片意味著要增加更多空間,但 5G 手機 SiP(Sub-6)設計下留給相機(CMOS & Lens)的空間更少,在手機厚度和大小已經固定的情況下很難再增加數量。也因為內部 placement 寸土寸金,才會出現小米開發液態鏡頭,希望在既有厚度下提升光學質素;或是因為鏡頭鏡片數已很難繼續疊加,轉而依賴軟體(演算法)解決的說法。
4. 5G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且因疫情消費者待在戶外時間減少,導致高階、旗艦手機更換需求急迫性進一步降低,銷量不如預期。
5. 三星等推出摺疊手機的廠商,主要目的是在展現技術力而非衝營收,這部分搭載鏡頭增加對於大立光挹注極小。
6. 車載或是工業用鏡頭主要是全G(玻璃)或是G+P,例如 亞光 to Tesla 或是 華晶科 to 日月光 AGV。因為邊緣運算資料量的問題,車載等多鏡頭拍攝的畫質越高,實時運算處理的資源消耗和耗電量就越高,目前多數僅需支援到720p or 1080p即可進行影像處理,這也意味著鏡頭規格遠低於需要支持4K拍攝的手機鏡頭,單鏡頭的鏡片需求數低,導致一直以來這邊的總銷量和單顆利潤都遠低於手機鏡頭,而這也是大立光拖到今年八月才決定要投資10億台幣成立大根光學的原因。
未來看法:
大立光因為成長動能衰退,要依賴車載鏡頭回去往年的榮景不易,未來股價因為短期利多回升到3字頭有機會但是不多,重回2017年的高點重返股王寶座或許就不用期待了。不過它依然是一家超級賺錢的好公司,且因為CEO發言向來極其透明(?),法說會上的未來展望一直以來都很值得參考,對投資人來說算是很棒的免費業界資訊。
以上,一點淺見分享。
本文資訊僅供參考,均為個人觀點,請勿作為投資決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