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色巨人IBM的掙扎,看十年前新鮮人的職涯選擇。

Alan Yang
12 min readSep 20, 2023

--

神奇的 IBM,股價默默回到年初的原點,目前在台灣路人隨機採訪10人,可能有9人連他們現在靠什麼業務撐起營收業績都不知道。(包括小弟本人…)

IBM 日K走勢 (YTD: 6%)
IBM 月K走勢

作為上個世代的企業帝國,曾和微軟一起作為個人電腦的代名詞,雖然一度靠華生搶占鎂光燈,靠併購轉型擴大版圖,但現在 IBM 年營收 YOY 每況愈下,相比 FAANMG等更是慘不忍睹… 不考慮通膨,2022年營收居然比1995年還低… 想當年2010~2013 IBM 銷售顧問還是台政等各大 MBA 的 top 10 求職名單之一,真是不勝唏噓… 當然 2015年醜聞爆發前的 Toshiba 也是…

1997年IBM深藍打敗西洋棋手的經典畫面
https://www.nbcnews.com/id/wbna41632537

IBM Sales Revenue (USD)
1980 $26B
1995 $72B (猛到炸裂)
2000 $88B
2005 $91B (04年開始瘋狂併購)
2011 $107B (華生問世)
2013 $100B
2015 $81B
2018 $80B
2020 $55B
2022 $60B (這樣精實的營收表現算是轉型(瘦身)成功還是失敗)

In 2022, the software segment generated $25,037 million in revenue,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41.36% of total revenue.

1990 世界知名的硬體公司,現在2023,IBM 硬體銷售還剩多少份額?

參考下表,IBM 過往的商業夥伴 Apple 和 Microsoft 分別在 2018 和 2019 達成一兆美元市值的成就,而 IBM今天 (2023/9/21) 的市值約為 $133.48B,一千三百億美元說多很多,但相比其他行業巨頭,其實 IBM 早已經不是當年呼風喚雨、坐擁多台超級電腦,自詡 AI 運算領頭羊的 IBM了。

https://www.investopedia.com/nvidia-path-to-usd1-trillion-market-cap-7505757
https://companiesmarketcap.com/ibm/marketcap/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十年前剛從 MBA 畢業的新鮮人,如果一開始便投身剛起步,尚乏人問津的風電產業,現在可能已經是負責某一個案場的中高階主管。

2012年政府公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啟動離岸風電開發。2013年1月,台灣離岸風場示範案開標,由福海風力發電(永傳能源)、海洋風力發電(上緯企業)、台灣電力公司三家得標,

十年前,如果西進中國加入新能源車的創始階段,不管是 CATL、蔚小理還是比亞迪、甚至是吉利、長安和五菱,就算現在跟著貿易戰回台發展,肯定也是躺著找工作,不管是充電樁、超充站等基礎建設,或是回到上游產業協助開發電動車相關零組件,甚至是加入國產電動車電動巴士等造車團隊,都可以說是搭到真正的時代順風車。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語: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簡稱 CATL)是一家中國電池製造商和技術公司, 成立於2011年,專門從事製造用於電動汽車和儲能系統以及電池管理系統的鋰離子電池。
2022年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使用量市占率37.0%,連續六年排名全球第一;2022年公司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占率為43.4%,連續兩年排名全球第一。2022年12月,寧德時代麒麟電池被評為《時代》周刊2022年度最佳發明。

.

蔚來汽車是一家2014年11月成立的全球化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主要在中國境內銷售高端智能電動汽車。蔚來旗下的主要產品包括蔚來ES6、蔚來ES8、蔚來EC6等。2018年9月,蔚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NIO。

不過說這麼多,大多數理工人在十年前,能進入互聯網 (Google、Amazon、FB、百度、騰訊、阿里巴巴) 等相關產業卡位,而非進入專注於手機、筆電等紅海市場,繼續在舊的產業投注青春,其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選擇和機運… 只是誰又能想到十年後,互聯網相關產業,會內捲到這種程度,手機市場會競爭到這種程度… 誰又能想到現在中國買 Tesla Model 3 甚至比買 Toyota RAV 4 還划算,半導體產業又會因為中美貿易戰和 AI 發展,重新洗牌成現在這樣,GG 輪班不只救台灣,還可以職涯收入翻身,台積電除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 (for APPL、NVDA、AMD)和日本熊本工廠 (for Sony),甚至台灣連 六大半導體學院 都相繼成立了。

2023–09–01 綜合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報導,在特斯拉Model 3上市6年後,特斯拉中國官網1日正式上線新款「Model 3煥新版」,普通版和長續航版起售價分別為25萬9,900元和29萬5,900元,預計交付時間是今年第四季度。

話說回來,以大國崛起和一帶一路自豪的中國為例,今年中國青年失業率20%,曾經的在互聯網混的風生水起的青年高幹,現在可能穿著餓了麼或是美團的制服,邊求職邊送外賣… 居安思危很難,誰又能想到疫情解封後,中國沒有迎來超級復甦,反而面對和全球相反的通縮+失業潮+人民幣狂貶的惡性循環情況…

不過,從 2017樂視倒閉2018華為受到美國制裁2021恒大陷入債務危機、 2022 阿里巴巴裁員1.9萬人2023 OPPO終止自研晶片業務,誰說事情都是一夕爆發?就業市場的改變,其實到處都有端倪,然而就算我們看到改變,我們又能改變什麼,或是說,我們有勇氣跳出舒適圈改變嗎?

只能說趨勢在變,代表新興的機會也在,曾經熱門可能變成冷門,冷門也可能一夕翻身,和台玻一樣,因為玻璃基板間接打入 AI 供應鏈;或是和華紙、農林一樣,原本的夕陽產業因為碳權交易,股價翻了再翻。

回到小弟自身工作經驗,從出社會到現在,一直都是做 PM,在數個產品專案的摧殘後,於2015~2016 年因為開發週期短,產品生命週期短、迭代快,整體毛利太低,且從業人員又得瘋狂出差加班,等總總因素,雖然面對新的技術仍會感到好奇和興奮,但對於和消費型產品綁定的職涯前景,感到憂心忡忡,自認不管是在品牌廠或是代工廠,都可能已經是一條滿坑滿谷人才卡位,不太容易再繼續發展尋求突破的路徑。

而且如果公司內各事業群都已經在跨領域,接一些以前銷量看不上眼不願意投入資源開發的小眾甚至新創產品,企圖謀求下一個 niche market 和 明星商品;或是投入大量資源在物聯網(e.g.,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車載、醫療 或是 5G/Wifi 6 等相關產品上,為什麼我還要繼續投入青春在筆電、手機、平板等傳統消費型產品上,繼續和 Intel 或是 AMD 奮戰下一個十年?

當時和幾個同事朋友聊天時不斷提到,繼續這樣可能不是辦法,未來肯定得改走到別的領域來延長職場壽命,而這別的領域,除了PM本身的 (職能) 縱向發展 (1) 理解採購到供應鏈和成本管理 (2) 從懂技術到規格制定 (3) 從開發到銷售和BD,當時看到的 (產業) 橫向領域就是 (A) IoT 新創、(B) 工控市場、(C) 車載相關 等三大領域。

只能說目前職涯十年多,剛好幸運地前五年在消費型 (B2C),後五年轉移到工控 (B2B),算是有在當時規劃的發展藍圖上繼續努力和前進… 縱向(職能) 和橫向 (產業) 的發展,大致上為 (2) 從懂技術到規格制定 + (B)工控市場 。

做選擇很難,馬後炮很簡單。

雖然殞落的 IBM 帝國 (a.k.a. 藍色巨人),早已不是計算機的代名詞,現在問 00 後出生的抖音世代啥是深藍啥是華生,可能聽都沒聽過,但從觀察它的業務發展變革,和併購求新,某種程度也是2011~2013 年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十年後回頭看的一種共鳴,IBM 願意一步一步轉型,願意變成各大企業的數位轉型顧問,即便看起來轉型離成功還有點遙遠,但我們呢?我們有能力和自信保證下一個十年,現在的工作和職能還能滿足 2035 甚至 2040 AI和機器人普及後的需求嗎?

最後,你知道為什麼現在生成式 AI 火爆全球,ChatGPT 一夕爆紅後,各大巨頭紛紛受惠,並推出相對應的產品線,例如 Nvidia 的耕耘十年打造的無敵生態系,Microsoft 的 Bing、Meta(FB) 的 LLaMA、Google 的 Bard、Tesla 的Dojo(FSD) 或是 Adobe Firefly 等;但回到 IBM,即便是 to B的生意較無法博取媒體和大眾目光,它的市場能見度就是這麼低,在各大巨頭股價都已經翻過 2022 三月高點時,今年反而走了一輪低谷默默打了一個W底?

2011 說好要借助華生的優勢,在智慧醫療發光發熱的場景成真了嗎?

10 年前讓 IBM 引以為傲的 AI 電腦系統「華生」現在去哪了?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8/12/ai-doctor-watson-what-happen/

IBM 出售 AI 醫療部門 Watson Health,數位醫療瓶頸連大企業都過不去?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2/01/24/ibm-sale-watson-health/

作為相關行業的一員,我認為大家不要沮喪,破壞式創新的案例這十年來屢見不鮮,Tesla 的自動駕駛和一體式壓鑄車體是一個,Netflix 砸大錢鞏固串流平台霸主是一個,Nvidia 從和AMD較勁的 GPU 供應商,轉變從遊戲、挖礦到自駕等無處不在的 AI 大平台也是一個。

即便現在 Cloud AI 和 Edge Computing 的成本還是相對高,OpenAI 每天要燒掉70萬美元資金,成功爆紅後卻因為還沒找到獲利方程式瀕臨破產,且元宇宙 和 XR 也都是還沒成功就先死在沙灘上,但只要妥善借助目前浪頭上吸引全球資金的 自駕車生成式AI 相關技術發展,一旦規模經濟起來,邊際成本降到甜蜜點,願意投入轉型且不斷試錯再來的公司,就有贏來曙光的機會。

想想 2023 因為 AI Sever 股價如火箭般上升的廣達、英業達和緯創,再想想 2020~2021 因為疫情塞港而營收爆發的長榮、萬海和陽明,平常做好規劃、保持彈性,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IBM 的企業發展藍圖可能是這樣,而我們的職涯規劃也可能是這樣。(共勉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329839

未來,IBM將鎖定混合雲AI量子運算
根據IBM 在 2020Q3 財報顯示,其營收最大來源 Global Technology Services部門本季創造了65億美元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4%。第二大則為Cloud & Cognitive Software 部門本季創造56億美元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6%。
其中,雲端業務表現強勁較去年同期成長19%,且過去12個月雲端營收總計達到240億美元,而2018花費340億美元收購的紅帽,本季也交出16%營收成長的好成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