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下的雜音 — 歷史數據

Alan Yang
Jul 31, 2022

--

先說結論:我認為投資參考歷史可以,但 2008 QE 之前的參考性都很低… 而且容易產生錯誤解讀。

何謂熊市,何謂牛市?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06140172.aspx

所謂歷史無用資訊,大概就是熊市時,一堆人喜歡拿遠古時代的「未來走向」作為投資參考(a.k.a. 自我催眠)。是說開頭就這麼嗆真的好嗎?XD

https://fyi.moneyguy.com/p/are-we-headed-for-a-recession-in
https://www.anuefund.com/ArticleInfo/b6594b5b-3b16-4075-ae25-29f437ed6e17
長期投資的好處(?) 結論正確,但推論正確嗎(?)

試問 2008 金融海嘯後,FED 實施 無限 QE 救市之後的十年大多頭養活了多少企業和股市?成就多少鼓吹大眾閉眼買 ETF 的存股派大師?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上演」、「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可是現在的企業生產力和全球三角貿易的依賴性,和 2000 年科技泡沫以前有相同嗎?

2011 後社群媒體崛起和人手一機的時代,和之前純在極大「資訊不對稱」,必須透過當天晚報甚至電報才能知天下事的年代,在獲取國家政策或是企業相關重大訊息的透明度、即時性和取得成本等,有任何可比之處嗎?除非討論的是財報舞弊或是內線交易等刻意為之的行為,不然在現今「資訊氾濫」的時代,比較怕的反而是因為不實訊息擴散太快,當事者難以即時和廣泛澄清所造成的影響。

(7/14 台積電法說會結束2小時,你收到和看到多少懶人包?多少「財經專家」的解讀,甚至隔天各大投顧的專題報告也都收到了… )

(買 Tesla 、狗狗幣 或是 Twitter 股票的股民,刻意不追蹤馬斯克 Twitter,只看公司官網 IR 公告的有幾位?)

「全球重大疫情後復甦+停滯性通膨+戰爭因素+升息+下游庫存爆量」,歷史上 S&P 500 的跌幅排行榜和 2022 這次情況的相關性有多少?大蕭條或是二戰的情況有類似嗎?1973 石油危機時,美國開採頁岩油了嗎?

建立預測模型最怕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忽略時空背景,只紀錄採用成功或失敗前後期的數據,作為參考。一個則是用過時太久的資訊(背景參數),回推未來的走向。所謂「倖存者偏差」,就是其中一個經典案例,不過這個主要是因為抽樣問題導致,而非這篇主要描述的母體差異導致。

https://www.moneydj.com/Z/ZB/ZBL/ZBLB/ZBLB.djhtm

總結一下,全球生產力(GDP)仍在堆高,雖然台股本益比這幾年看起來差不多,但因為 GDP、EPS 和大盤指數都是一起攀升,所以 2024、2025 仍有很高的機會看到台股站上 20,000 甚至 25,000點。然而這個推論的基礎,絕對不是參考歷史巨大跌幅後,隔幾年漲幅統計所能得知的。

「錯誤的因果推論,偶然幸運的結果只會讓你在真正困境到來時,只剩下無知的勇氣和運氣可以抗衡。」

Labor Productivity (Output per Hour) for All Employed Persons (OPHNFB)

以台股為例,扣除中美貿易戰後台商回流的影響、忽略護國神山和一票 IC 設計公司的崛起,台灣的股匯市還是現今這個模樣嗎?1989 的國泰人壽,每股最高曾達1975元,現在的國泰金要做什麼才能重回千元行列?(和富邦金合併?笑~)

回不去的彰銀、宏達電和茂迪,歷史真的一再重演嗎?

大立光、鴻海、和碩再靠「新 iPhone 上市」重返榮耀的機率高,還是靠「電動車 EV 市場」的機率高?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能用膝蓋腦秒答,為什麼看到這些財經 KOL 們很愛貼的超古老歷史數據,和長期投資者現在不進場更待何時等資訊,會覺得超有用、超有幫助、信心 buff?

小弟認為投資這檔事,盡信書不如無書,多思考總是好事,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