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位點餐的一些思考

Alan Yang
Apr 17, 2023

--

MisoNews 創辦人 LINN 這篇所謂的數位點餐 (手機或是平板) 分析,內容涵蓋面向廣,結論也很不錯,算是近期零售相關領域的好文。不過關於載具和場景應用的描述,小弟認為或許可以再多描述一點。因為很多商家導入數位點餐的猶豫點,除了設備攤提成本、和 APP 對使用者友善程度外,更多專注的,反而是使用協助數位點餐的 “載具” 之後 ,是否能對增加業績或是減少成本上有幫助這塊;而這塊,也可以視為場景選定後的附加價值,畢竟得先讓商家嘗到甜頭後,才有機會討論程序或是介面優化和細緻化。

舉例來說,透過傳統收銀機或是手機都可以完成結帳,但是手機不僅可以直接點餐還可以結帳,可以無痛支持多元支付系統,無須額外購買掃描槍等設備,又可以留存會員數據和 APP 訂位,而這些,就是改採或是支援手機結帳,對增加業績或是減少成本上有幫助,也就是單獨結帳功能以外所帶來的附加價值。

問題來了,難道當一場景只適合單一載具嗎?如果星巴克店員只專心做外送單、做 APP 單,導致現場客人要等很久,那一堆臨時起意想喝咖啡的客人,還會再去星巴克嗎?還是要蠢蠢地在咖啡店門口拿起手機點餐?如果取消櫃台,全數改成APP+ KIOSK 自助點餐,讓店員專心製作餐點,會不會更好?還是因為缺少互動,少了溫度,所以來客率會大幅下降?

https://www.blinkco.io/blog/best-mobile-app-ordering-system/

再者,如果 SI 廠 或是 POS 廠 要讓商家有動力導入數位化,除了降低設備成本和月租補貼等方案外,還有什麼可能的心動點可以提出?精準廣告 (CPC)、綁訂會員優惠(黏著度)、共用入口平台來增加顧客數量、即時訂單數據分析、產品或是其他廠商聯合廣告和回客率,哪一個載具的「附加價值」更高,其實也是商家導入的重點之一。

這些,就讓剛好負責 POS/Retail 產業的小弟簡單作張表說明一下。

參考表格內容,企業導入數位點餐的心動點和痛點,除了導入成本、場景契合度和消費者友善程度,適應場景後的載具附加價值,也是考量之一。而這也是為什麼,傳統載具和數位載具,其實不是0到1的線性進程,多數企業在選擇這些載具,多半是混合使用(MIX),因應不同場景、相輔相成。

舉例來說,全包廂制的高級餐廳因為客單價高,可以快速導入手機預約,不怕平台抽成,部分餐廳甚至可以做到在自建平台/APP上預約,然後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專屬桌邊服務。而大型連鎖餐廳,例如上表列出的幾家業者,因為規模龐大對營運成本更加要求,在不同載具上區分使用場域的程度也比一般店家細緻;以速食業龍頭麥當勞為例,如果因為導入數位點餐系統或是載具,讓每張單可以少30秒,每家店可以少一位收銀店員,彙總下來的效益其實非常可觀。

那廣大的一般自營小店家呢?其實現在提供一條龍服務的系統整合廠商,真的非常多,彼此也非常競爭,以 台灣的 iChef 為例,支持多元支付和數據分析的 "設備+POS" 租賃制的模式已經行之有年,店家導入數位化的陣痛期和成本,越來越低,單台也支持。很多時候,基本上就只是看業主是否有想要優化數據採集方式,或是覺得自身規模有大到需要導入,或是想要再擴大營業規模而導入而已。

最後,給大家幾個問題思考一下,為什麼現在餐廳和旅館都紛紛要導入數位點餐和自助報到來減少人力短缺的問題,但無論是便利超商或是小型超市,每每有大企業因為數位轉型商機,帶頭導入無人店,幾乎都是以失敗收場?2020年初 COVID-19 爆發後,三年過去,後疫情時代,大眾的消費習慣有因為疫情而改變嗎?大家對於無人店的接受度,是否有顯著提高?還是和疫情前差不多,仍停留在接受自助結帳而已?如果您的答案是沒有,那為什麼沒有?

--

--